雪满弓刀

蛮生

Lord Of The Rings BD-AppendicesV-1:中土世界之遗赠

hana0_别拿狗血不当粮食:

Lord Of The Rings AppendicesV-1


~J.R.R. Tolkien:The Legacy of Middle-earth~


传播正能量,理性宣传,有理有据的研究和科普,源自《魔戒三部曲》蓝光box-set,附录5:Part1《中土世界的遗赠》,分别从Tolkien的世界观、爱情观和人生观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Tolkien教授创作整个中土世界的前因后果,他身边的历史,以及为何时隔多年才正式完成魔戒的缘由





第一章 世界观


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早年生活十分动荡,在Brimingha的King Edward's School求学时是他唯一一段平顺安稳的时期,在那里他结实了三个生死之交的好友:Christopher Wiseman、G.B. Smith和Rob Gilson。【1】


 


1914年12月,四人参加了一个在韦斯曼家(Wiseman)聚会的“伦敦会议”(The Council of London),这时Tolkien有了某种顿悟,他决心成为一名诗人、一位创新作家,这其实就是他创造中土世界背后最初的动力。【2】,【3】就在伦敦会议的同时,Tolkien创造了他的第一种精灵语言。这时候他正埋首研究拉丁文、古希腊文、古英文等印欧语言。他遭遇了翻天覆地的头脑风暴,那就是他在大学时看过的一本书——《Finnish Grammar》(by Charles Eliot),一本芬兰文法,因为芬兰文和他此前接触过的语言截然不同,大受启发的他发明了第一种精灵语——昆雅【王者归来中人皇所有唱的歌就是昆雅语。】。


 


但威尔斯语也让Tolkien异常沉迷,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在语音学结构上与威尔斯语异曲同工的辛达林。【4】


 


到了1920年,他已创造出两种颇为完整的语言,并写了一段奇幻历史来解释。说这些语言的是什么人,两者之间又有何差异及它们为何发展出目前这样的形式?而这便展开成他日后的作品——“The Silmarillion”(精灵宝钻)。这本书详细地交代了精灵的历史,故事讲述人类失去恩宠,精灵为了完成解救尘世的天命而降临人世,但是却因为他们的求知若渴而失败了,所以托尔金的思考脉络源自基督教与犹太教,亚当和夏娃及他们背叛上帝的故事。中土世界有关精灵与人类的故事清楚反映出这一点,特别是与亚特兰提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岛屿——努曼诺尔(Númenor)的沉沦,这座岛屿因人类的反叛而遭遇毁灭的厄运。那里曾是人间仙境,是诸神赐给中土世界人类,作为感谢他们自愿与精灵并肩作战抵抗邪恶的礼物。但是努曼诺尔日渐腐败,他们的国王变得目空一切,并想自主神(Valar)之手中取得永生。主神当然非常愤怒,最后努曼诺尔人组织了一支舰队,想凭借武力入侵海外仙境夺取永生,诸神震怒之下用洪水淹没了努曼诺尔,只有坚持信仰的人才得以逃过一劫。曾在书中数度出现的埃西铎(Isildur)和他的父亲伊兰迪尔(Elendil)也在幸存者之列,于是他们邂逅余生分别在南方建立了刚铎(Gondor),在北方建立了亚尔诺(Arnor),亚拉冈(Aragorn)就是他们的后裔,这些人拥有被腐化、沉沦的潜能。Aragorn会不时流露出脆弱,不断受到对自我价值怀疑的啃噬,从远征队踏上征程开始就深受无法完成任务的恐惧所折磨。Aragorn代表的是一个失根的民族,他们的来源早已佚失,就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深不见底的大海。书中之所以出现被大海淹没的构想,是因为Tolkien有切身之痛,他曾回忆说,从童年起他就不断做着相同的噩梦——青翠的草原掀起一波滔天巨浪,淹没了整片土地。在魔戒中,他把这段故事给了法拉墨(Faramir),不过在影片中做噩梦的变成了伊欧文(Éowyn)。这样安排是为了需要这段情节,但却苦于没有机会让法拉墨说出这段话,如果不转换视角,那么原著中这段也许永远无法出现在电影中。【5】


 


Tolkien透过这段文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所有作家都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细节,比如通过描述洛汗人民,就可以推测出他是个非常了解马性的人。在站前Tolkien加入了爱德华国王骑士队,他就是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与马相关的知识,而他本人在部队中担任驯马师的表现非常杰出,由此可见他创造的洛汗王国绝非无中生有。【6】洛汗骠骑是Tolkien心中愿望的具体呈现,他们在他笔下就像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只不过多了马匹。Tolkien有十分大胆的理论,那就是倘若英国当年有骑兵队的话,也许永远不会在哈斯汀战争(The Battle of Hastings)时吃败仗,因为身怀绝技的骑士从法国渡海而来,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他觉得诺曼人毁天灭地般的入侵带来了势力强大的诺曼文化,却因此扼杀了英国神话学的开花结果。所以他笔下的骑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写照,但并非实际描写,而是可能成为的形象,如果他们多保留一些所谓的骑士文化,就不会在哈斯汀战役中兵败如山倒,而现在的英国文明也不会如此法国化了。而Tolkien将此视为文学上的一大浩劫。【7】 


【1】Tom Shippey: Author of“J.R.R. Tolkien:Author of Century”


【2】Brain Sibley:Author of“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Making Of The Film~Trilogy~”


【3】John Garth:Author of“Tolkien and the Great War”


【4】David Salo:Tolkien Linguist


【5】Philippa Boyens:Writer


【6】John Howe:Conceptual Designer


【7】Dr.Patrick Curry:Author of“Defending Middle-Earthr:Tolkien, Myth and Modernity”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指的不是一个民族,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




第二章 爱情观


洛汗的创造不仅显示了Tolkien对马匹的了解,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他们的敬意与尊崇,这来自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亲身经历。我们必须谨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上最后一次出现士兵骑马打仗盛况的战争,是冷兵器与机器动力对峙的历史转折点。Tolkien认为战争工业化使得古老的浪漫英雄主义情怀荡然无存,一旦可从远处杀人于无形,战争的崇高就不复存在了。【1】显然,Tolkien在一战期间体验了最黑暗的机械化战争,同时也对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索姆河战役(The Battle of somme)后写了“貢多林的陨落”(Of Tuor and the Fall of Gondolin),故事描述魔法苟斯(Morgoth)如何攻打一座精灵城市,他的军队除了半兽人外还有恶龙与一系列类似坦克的战车,Tolkien在索姆河亲眼见识了坦克的威力。坦克于1916年9月首先在索姆河亮相,利用工业力量作战是在魔戒中周而复始出现的主题之一,比如萨鲁曼的战前作业,又好比摩多大军进攻时机械化推进。Tolkien在创作魔戒时不断重复利用他早年的作品“进攻貢多林”(Attack on Gondolin),不过“貢多林的陨落”(The Fall of Gondolin)是个例外,他并没有把他剪剪贴贴拼凑成米纳斯提力斯围城之役(Minas Tirith),虽然两者间相似显而易见,“貢多林”和“刚铎”在精灵语中源自同一字根,同时也描写用机器攻城的情景,相似之处不止于此,还有刚铎和贡多林都希望“包围贡多林”(Thr siege of Gondolin)能达到某种静止状态,让事态呈现平静的静止状态是精灵的天性之一。其实迪耐瑟(Denethor)也差不多,Gandalf问他究竟想要什么,他说“我只希望情况维持我祖先时代的那个样子”,他就像远古时代的精灵一样拒绝让步妥协,于是在要么死要么妥协的境况下他选择的死亡。


 


Tolkien在创作魔戒之初,就清楚地知道绝对不可能在书中呈现他一切想法、创念,他很想告诉读者魔戒与其他故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及巩固故事架构的事物。他一开始处处预留伏笔,因为当时他也不知道故事将如何收尾,等真的写到结尾时他却发现无法一一交代那些伏笔的结局。如果硬要插进去就会破坏整个故事的平衡,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那就是为原著写附录。Aragorn和Arwen的故事就在其中(A.Annals of the kings and rulers,V。Here Follows a Part of the Tale of Aragorn and Arwen),起初他确实希望把他们的故事写在正文之中,但却一直苦于没有满意的途径,不禁格格不入而且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拖泥带水。而事实上Arwen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她带出了死亡的主题。因爱上凡人而放弃永生,是整个故事最伟大的牺牲,最奇怪的是读者可以明显看出Tolkien对Arwen的强烈共鸣。与其说他从Aragorn的视角审视这个故事,不如说他从Arwen的角度出发,她刻意选择死亡当出发点却是为了爱,她选择了凡人的生命。我们并不能理解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但她与Aragorn的关系主宰了Aragorn的行为。Elrond领主对他提出的条件是,除非他能击败索伦等级为王,否则不得迎娶他的女儿。


 


其实北欧民间传说早就有凡人与永生种族的爱情故事,但对Tolkien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其中一段当然是Aragorn和Arwen的爱情,但是他还提到其他故事,那就是精灵宝钻中贝伦(Beren)与露西安(Lúthien)的故事。Lúthien是地位崇高的精灵族公主,Beren却是硕果仅存的人类之一,她在林地沼泽起舞的情景使得Beren大为惊艳,认为那是他见过世间最美丽的情景,瞬间便坠入爱河。而Lúthien的父亲当然不打算把女儿交给这个来自野蛮之地的凡人,这个故事不仅对中土世界的早期传说至关重要,对Tolkien本人也意义非凡。他年轻时爱上年长三岁的依迪丝•布莱特(Edith Bratt),但Tolkien的监护人要他等到满21岁时才能迎娶她。于是顽固、执拗的Tolkien一直等到他21岁生日午夜刚过便写信向Edith求婚,而她也欣然接受了。【2】我们对两人的爱情故事所知不多,但我们知道年轻时他曾与娇妻在长满灌木的森林中散步,她为他唱歌、跳舞,这个充满亲怜密爱的情景被他拿来描述Beren与Lúthien见面的那一刻。这个故事使得Tolkien一直念念不忘,Edith过世时他在她的墓碑上刻下Lúthien的名字。他觉得Edith与他共度一生,就是给他留下一份极其珍贵的厚礼,对他而言比世间任何事都来得珍贵,好比为人类舍弃永生的精灵一般。有些人认为他过度吹捧女性,但若深入解读,特别是钻研Beren与Lúthien的故事时,你会发现描写的重点是为了表达男女间那份无可取代的亲密。【3】


 


对Tolkien而言,爱情的迷思、他对妻子的爱才是他对作品的重心。妻子的故去让他全然崩溃,爱情和失落是一体两面,Tolkien失去了Edith他的世界也因此终结,他过世时墓碑上刻着Beren的名字。


 


Beren&Lúthien、Aragorn&Arwen、Ronald与Edith这些故事都是一体的,而Beren和Lúthien的爱情同时又有一个重要的面相,那就是人类和精灵的生活变得密不可分。对Tolkien而言这些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他基督教信仰中的终极轮回,上帝屈尊降生为凡人。在Tolkien的作品中精灵取代了完美和凡人生命的理想特质,所以精灵和人类通婚,两者的生命合二为一产生了更丰富的人性。通过结合,人类得到了精灵的一部分,并透过血脉代代传承,所以希望不灭。我们在片中惊鸿一瞥,看到Aragorn和Arwen的儿子埃达瑞安(Eldarion),他是精灵与人类结合的完美产物,继承父母双方的血脉,未来会成为中土世界强而有力的领导者,代表了中土世界最完美的一切,而不仅仅是人类的优点,从那一刻起,神与人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也因此与我们的造物主建立了强而有力的亲密关系。如果仔细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或者欣赏拉斐尔的画作,会发现我们体内任然残留着精灵的美好。


 


所以,Tolkien从来就不是一个血统论者,他只是把所爱之人比拟成一种难以触摸的美好,将她对他的爱恋当做世间最宝贵的奉献,珍之重之而已。


【1】Jude Fisher  :Author of“The Visual companions”


【2】Raner Unwin  :Tolkien‘s Publisher


【3】Philippa Boyens:Writer




第三章 人生观


Tolkien故事的机构十分奇特,呈现明显的块状结构,与电影紧凑的穿梭剪接孑然不同,而是一块一块讲述的。


 


他的创作有一种跳跃式的叙事风,先是告诉你一群人的故事,然后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讲另一群人的故事。魔戒的故事是同时多头进行的,而某一段故事的主人公对其他故事一无所知,真知晶球(palantír)是很重要的横向连接道具,这7颗真知晶球是由伊兰迪尔(Elendil)从努曼诺尔(Númenor)带到中土世界的,他在国土境内各处放置真知晶球作为互通消息的工具。它让人看到的永远是真相,但却鼓动观看者由所见之真相做出错误的结论。


 


在魔戒中,真知晶球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萨鲁曼(Saruman)用真知晶球看索伦如何厚积实力,所以Saruman很快被腐化了,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满足自己野心的大好机会;第二次皮聘(Pippin)看真知晶球时,索伦(Sauron)由此作出了错误的推论,他看到一名在欧散克塔(Orthanc)中的哈比人,以为是欧散克塔抓住了他,而且魔戒就在那个哈比人身上,所以远征队才需要把Pippin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米纳斯提力斯(Minas Tirith,刚铎首都);第三次是Sauron在真知晶球中看到Aragorn,Aragorn拿起真知晶球观看,目的就是吸引Sauron的邪眼,这个举动极其勇敢,索伦再次做出错误的推断,以为魔戒在Aragorn手中,这点至关重要,正式因为Sauron看了这一眼,才决定提前发动攻击,如同书中所言“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另外一个有趣的安排就是摄政王迪耐瑟(Denethor)90也用了放置在米那斯提力斯的真知晶球。查看时间表我们可以发现,Denethor看真知晶球时也不能免俗地做出错误的判断,他看到Frodo落入Sauron手中,所以自然以为魔戒也在他手里,而Sauron却以为魔戒在Aragorn手中,然而事实上,此时魔戒在Sam手中,只是除了sam本人没有其他人知道。这其实是非常现代的概念,也就是“资讯传递错误”的概念,确切地反应了现代通讯有时只能给人们零碎片面的资讯,并因此影响人们的反应及行为。因此真知晶球和凯兰崔尔的水镜一样,是非常危险的工具,凭借这些工具做出决定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你所做的决定应该依据自己所知的一切。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情况绝对不可妄加揣测,你的知识不足以让你仅仅凭借零星碎片咨询就全然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与前提。这个观念就像步兵口号般深深地刻在Tolkien的脑海中,因为步兵口号是“双眼看前方”,如果你开始回头四顾,担心自己同胞的安危,而他们又看着你想你在做什么,如此大家就无法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你必须拼命向前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劝服自己:穷途末路之际拒不轻言放弃,然而一旦真的放弃,所有噩梦就会成真。绝望在魔戒的象征意义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希望的反面,而这一点由希优顿(Théoden)和迪耐瑟(Denethor)在片中明显表现出来。他们都是痛失爱子的老人,Théoden失去了Théodred,Denethor失去了波罗莫(Boromir)。而此前他们都有此前并不放在心上的子嗣,Théoden看不起他的侄子伊欧墨(Éomer),认为他一无是处,而Denethor同样看不起他的儿子法拉墨(Faramir),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昭然若揭,但是之后他们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Denethor耽于绝望,放任邪黑塔窜出的黑暗啃食他的心灵,原因就在于他看了真知晶球,他说服自己接受已经预见的未来——刚铎沦陷,人类毫无希望。他绝望到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自杀的道路。Théoden本来也是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绝望,但是之后他将丧子之痛转化为揭竿而起的动力,没有因为他在帕兰诺平原(Pelennor)面对千军万马而闻风丧胆,反而挺身而战,誓死奋战到底。他有远比绝望更强烈的动力,其中之一就是像先祖看齐的欲望,这正是他死前说道:我将加入列祖列宗的行列,就算在伟大的先王身边,也绝不会感到羞愧。



想要了解魔戒就要了解无时无刻不驱策Tolkien的一股力量,不论事态看来如何黑暗绝望,终归会有一个转折点——就像黑暗转为光芒、黎明驱散黑夜,他将此称之为“反浩劫”。我们对浩劫(castastrophe)一次耳熟能详,那就是情况突然有好转坏的时刻,但Tolkien说这个词应该有反义词。


 于是反浩劫就是情况突然由坏变好,Tolkien将这个词套用在基督的故事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一大悲剧,但人类也因此而得到救赎,Tolkien认为不进耶稣复活如此,许多童话故事也是如此。童话故事的结尾千篇一律地写到“……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他也说“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闻,但几乎不见于现代小说”,而读者阅读魔戒时正好可以体验到这一点,在末日裂隙时情况已经遭到不能再糟,人类浩劫似乎迫在眉睫,但剧情突然急转弯,幸福翩然而至,这就是反浩劫化为悲为喜的一刻,是善良脱离邪恶破茧而出的一刻。撇开书中英雄行为和高尚骑士不说,整个故事的主题其实是友谊,这多少也呼应了Tolkien痛失挚友的往事。


前文我们提到过,Tolkien在校期间结交的一群好友,当他们在伯明翰求学的最后一年,正式作出友谊宣言,还堂而皇之地成立了一个巴洛芬恩读书会(Tea Club Barrovian Society,简称TCBs)。


 


巴洛芬恩读书会的宗旨是重振中世纪,他们觉得现代世界似乎少了点儿什么,所以决心重振中世纪风采。其实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想改变世界的念头,但是这群人很快被迫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Tolkien跟几位好友在一战战场上并肩作战,他一直希望加入诗社好友G..B.Smith的部队,后来他们加入同一部队,但是隶属于不同单位。Tolkien所写的那些描写中土世界的诗作,让Smith大为倾心。Tolkien将诗作寄给Smith,Smith就在战壕里阅读。有一天晚上(1916年2月3日),Smith出去巡逻前写信给Tolkien,“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若我今晚战死沙场,我们读书会还能有人大声说出我们共同的梦想,愿上帝保佑你,我的挚友约翰 朗诺。也希望你能在我离开人世已久后,帮我说出那些我不吐不快的话。”


 


 


1916年12月,G..B. Smith战死在索姆河。


他的鼓励想必对Tolkien是一大启发,也是沉重的负担。在接下来的一连串战役中,Tolkien的好朋友死到只剩下一个,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失落感。Tolkien似乎觉得他继承了好友的企图心,必须完成他们的遗愿,Ronald必须担负起这些传承前进的重负,Tolkien最根深蒂固的恐惧,就是永远不会有人看他的著作,其实这种恐惧也不是空穴来风,魔戒出版时他已经62岁,1954年出版时Tolkien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他曾经——当然他在很早前已经彻底放弃,他曾经希望创造出一则日后能让别人改编、利用的神话,他想创造一副壮观的绣帷,他负责神话方面的创作而其他人负责创作音乐、艺术和歌曲,但是他说“我早就放弃了,我已经没有这样的企图心”。然而他本可以拥有这样的企图心,因此之后还真的发生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读者不仅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而且还“贪得无厌”,渴望更多更多的故事面世。魔戒最让人惊讶的特点是,尽管它是一本英文写出的著作,魅力却无远弗届,正是因为Tolkien触及了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核心,他对整个故事和生命都充满希望。【1】其实他也是这样自己看着前方说,“我把棒子交给你了,别人把这个故事交给我,我再转交给你,接下来就让你自由发挥吧。” 【2】C.S. Lewis【3】曾说过,神话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却不记得何时、从哪里听过的故事,而魔戒就是这样。就算没看过,也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无形中成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品就是如此,不管是潮流、历史还是文化的洗礼变迁仍然历久弥新,因为每一个新世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意义。


【1】Tom Shippey :Author of“J.R.R. Tolkien:Author of Century”


【2】Viggo Mortensen:Actor of Aragorn


【3】C.S. Lewis:Author of“The Cronicles of Narnia”


TBC



评论
热度(58)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蛮生 | Powered by LOFTER